声の広場:中高校生の声
 
日本語中文
2003年7月号
日本の高校生が見た中国
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访问日本时,两国外交部长制定的作为“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的框架计划”的一部分,2001年42名日本的高中生访问了中国,并和北京、南京、上海的高中生进行了交流。在此,给大家介绍几篇登载在访中感想文集 《若者の友情計画》 (社团法人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发行) 中的文章。原文为日文,编辑部译。
 
日中友好のために、できることから始めたい

我想写的感想有两个方面。第一个方面是“心心相通”。这是和很多中国的高中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。他们其中有会说英语的、会说日语的、两样都不会只能用中文交流的,但因为都是同龄人的缘故吧,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。有说不通的地方就在纸上写汉字,通过各种方法,我们之间总能够沟通思想,以微笑进行交流。(中略)

第二个方面是“日中的历史”。开始我以为自己对(中日)战争比较了解,但参观南京的大屠杀资料馆时,我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。从日本出发之前我读过有关大屠杀的书,但我发现那本书所涉及的只不过是残虐的日本人的一面。我无法原谅那些以难以想像、非人的手段去屠杀中国人的日本人。这使今天想为日中友好做贡献的我,不知今后如何去面对中国人。我想起了这次访中团团长的一番话:“做过的事情无法挽回,与其去懊悔过去,不如为了不再有第二次战争的发生而努力,这才是今天我们应该做的。”我很赞同团长的想法。哪怕是小事,我也要从能做到的做起。例如,和中国人深交朋友。还有,努力使歧视中国人的人越来越少。

茨城県立日立第二高校3年
沼田なつみ

 
イメージとは違った中国の高校生

在上海我参观了高中的音乐课,对中国学生的活力感到震惊。上课前学生们的一声宏亮的“老师好!”使我感到十分激动。一直在我脑海里的中国学校的形象是:在光线暗谈的教室里, 毫无表情的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啃着书本,但事实告诉我,这种想像是错误的,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和日本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两样,甚至比日本的高中生还要精神饱满,充满活力地上课。

千葉県立幕張総合高校3年
藤巻哲平

 
温かくて、なぜか懐かしい中国の下町

中国的城市里,超高层的现代化建筑群林立,但一踏入胡同就会看到一栋挨一栋砖砌的古老房屋,让人倍感温暖。我沉浸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,有时真想“哇”地大声喊出来。从来没有来过的地方,却是那么令我感到亲切。不知为什么,在我的感觉中,这种中国老百姓的居住区就好像是我的故乡。(后略)

長野県立長野高等学校3年
岡宮絢子

 
大型バスで感じた違和感

在九天八宿的旅程中,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大型观光巴士。我们坐在巴士封闭的空间里俯视中国的日常生活。陌生的城市景观、和某个熟人长得相似的脸庞、时而跳进我的眼帘时而又消失了。就好像从电视的大屏幕上欣赏异国的风景,又好像玻璃窗的外面完全是另一个世界:既没有现实感也没有危机感的想像空间。

从玻璃窗外面,时常也有中国人将视线投射过来,当和他们的视线相撞时,才使我醒悟过来。这让我想起自己决不是来娱乐的,玻璃窗的那面和这面不可能有任何的障碍。对,本应该是这样的,但我心中所抹不去的那种别扭的感觉又是什么呢?

那种别扭的感觉也有过消失的瞬间。坐着出租车向要去访问的中国家庭行驶的时候,在自行车、汽车尾气还有喇叭声混杂的、充满生机的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时候,当我的视线与中国人的视线同样高的时候,当我的视线与中国人的视线同样高的时候,我才第一次感到我真正地触摸到了什么。现在回想起来,盘据在我心中深处的日本人的优越感,以及从高大的巴士上俯视风景的姿态,使我没能够正视中国的真正风貌。同时,我对自己的这种姿态感到抵触,所以才有了那种别扭的感觉吧。

远离日常生活的梦一般的九天,在这九天里,中国人的视线和我那没有根据的优越感而带来的别扭的感觉,现在还能活生生地回想起来。

国際基督教大学高校3年
土生秋子